当前位置: 首页 > 常识 >

李鸿章传简介(曾著清史稿·李鸿章传)


李文忠公者,讳鸿章,字少荃,安徽合肥人,行二,人称“李二先生”,官至直隶总督、北洋大臣、文华殿大学士,晚清时局不堪,国家艰难,赖其力以支撑。

公生于道光三年(1823),少年入京(1843),以备秋闱,尝作《入都》诗十首,其诗曰:

丈夫只手把吴钩,意气高于百尺楼。

一万年来谁著史,三千里外觅封侯。

诗言志,其心气狂放如此。

道光二十四年(1844)中举,次年春闱不利,乃以“世家子”师事曾文正,一生得其教诲。公于道光二十七年(1847)中进士,而受教不辍。

咸丰初(1851),太平军兴,洪杨乱起,时曾文正为吏部侍郎(1852),丁忧在籍,振臂一呼,天下响应。(1858)公入其幕,筹划军事,受教甚多,亦助力甚多。公尤擅辞令奏折,书法亦佳,湘军廷奏,多出其手。据传,尝改曾文正之“屡战屡败”为“屡败屡战”,声气为之一振。

后太平军击破江南江北大营,威胁沪上。沪上者,天下繁华地也,税赋极多。同治元年(1861),公自领一军,募兵勇以卫沪上(1862),曰“淮军”。兵马粮饷,多得湘军之助,其建制组织,亦皆脱胎湘军。虽曰脱湘,实出于湘。又募外兵,为洋枪队、常胜军,火器军械,盛于湘军。

与太平军交接数战,太平军不能胜,沪渎得以保全,财赋得以不绝,乃因功授江苏巡抚。后领军征讨,兵下江浙,攻取苏常,扫荡外围。九帅国荃终克金陵,李公与有力焉。

洪乱既平,曾文正以湘军暮气已深,裁撤湘军,而独留淮军。自此,天下兵马,半数淮军,其后平捻乱,征朝鲜,遂成晚清之军力担当。后世之北洋军,实脱胎于淮军。

公与师曾文正、左宗棠、张之洞并称“中兴四大名臣”。其文章学问略逊曾文正,而声名功业不下其师,承续师之衣钵,甚或有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之势。十九世纪后四十年来中国大事,几无一不与李公有关。

洋务运动,轰轰烈烈,始于曾而盛于李。其先,公佐曾文正办安庆内军械所、留美幼童案,出谋划策,襄助甚多,亦受教甚多。后李公接棒曾公,历任两江总督、直隶总督,封疆一方,乃建江南制造(总)局、金陵机器局、天津机器局、天津电报局、轮船招商局、开平矿务局等,费尽心力。天下洋务,半出于李公之手。

又以海防尤重,办北洋水师,购置大小舰艇数十,并筑威海、旅顺、大沽三大军港,号为“亚洲第一”,然其后军备废弛,舰炮陈旧,多不能战。朝鲜事变,平壤兵败,舆情汹汹,皆曰一战。独李公知水师外强中干,弹药不足,恐非日舰之敌手,故极力避战,不幸言中。

甲午一役(1894),水师覆灭,三港尽失,李公心血,毁于一旦。心酸如此,李公再以衰朽之躯,出为议和大臣,远涉重洋,赴日签约(1895),于马关遇刺,脸颊遭重创。日人贪婪,李公极力斡旋,终于议定,此丧权辱国之《马关条约》也。李公引为平生之大耻辱,发誓终生不践日土。后访美归来,在日换船,乃于两船间搭一木板,颤颤然于海上交接。

李公多办外务,亦曾出访多国。其外交策略,盖以夷制夷,通利害而引为外援。然“弱国无外交”,国事艰难如此,纵李公长袖善舞,纵横捭阖,人谓外交名家,亦不能有大作为。而近代条约,多出其手,不免有“卖国”之诮。

时帝师翁同龢为户部尚书,时人并讥之曰,“宰相合肥天下瘦,司农常熟世间荒”。盖其经事置业亦中饱私囊,而翁李不和,翁氏常为掣肘。又,李翰章,李大兄也;李鸿藻,直隶人,亦李之政敌。

李公身躯颇长,一米八分有奇,目光炯炯。其才华卓绝,一生进取,未尝稍让,有“东方俾斯麦”之誉,然官场腐败、国力艰难,常有无力感。盖木已朽矣,得一高超之裱糊匠,涂抹光鲜,不更置大木,固其根本,终不能抵御大风雨。欲再造玄黄而终不能也。

辛丑岁(1901),李公以国事操劳,殚精竭虑,咳血成疾,薨于京师,年七十九。两宫震惶,朝野悚然,海内及外使咸哀悼之。追赠太傅,晋一等侯,谥文忠。

后梁任公作《李鸿章传》,发慨叹,“吾敬李鸿章之才,吾惜李鸿章之识,吾悲李鸿章之遇”。呜呼!身历兴衰浩劫,李公得其时乎?

最新文章
热门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