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的“年俗”活动,一般从腊月廿三(北方为廿四)送灶揭开序幕,“送灶”也叫“祭灶节”,标志着过年准备。经除夕,迎来了“春节”。然而随着时代变迁,城市发展,市民们生活习惯地改变,春节中有很多习俗也渐渐淡出了 人们的视线。过了春节,就要闹元宵,元宵节是十三上灯,十八落灯,在民间一般要把过年,过到正月十八,也有的地方过到正月底。在年俗中,除上述的节日外,还有送穷、人日、谷日等节庆活动。正在山三会馆举办的“辰龙迎新 春满人间——2024新春年俗展”中,就有不少实物展品来讲诉那些被我们谈忘的春节习俗,其实春节的“花头”有很多。
送灶节 腊月廿三
腊月廿三送灶节,又称祭灶节、辞灶节、小年、小年节等。它是除夕至春节过年的前奏。小年时,过节的气氛已很浓厚。送灶节,源于祭祀灶神之俗。而祭灶之俗,又源于远古对火的崇拜,对火神的祭祀。祭灶之俗在我国民间流传极广。
年俗“四贴”
春节到来之前,大家一般都会准备春联 ,福字,窗花等贴在家里,以此来增添节气氛。除了这些大家熟知的东西,早些年,年画也深受市民喜爱。上海收藏协会的顾文豪告诉记者:上海的小校场年画,更是一种曾经流行的年画品种,在题材方面更注重反映上海本地的习俗和社会生活,一度风靡申城。同时,以前申城还将月历与年画相结合为“月历牌”年画,年画色彩更为艳丽,人物题材更加时兴,保留至今的“月历牌”依然能与当下的审美所契合。
除夕年俗
大年夜是春节的重头戏,对如今的我们来说,年夜饭,看春晚,到零点互发短信送上祝福已经成为了标配。其实传统的除夕当天要做的事可远远比现在多了不少。祭祖,大年夜祭祖,是一年到头最后一次奉祀祖先的活动,尤为得到重视。旧时,大年夜,五鼓一筹,家家户户供祖先像于堂中,罗列果饼,更烛炷香,以祈一岁之安。守岁,是年饭夜后的又一重要习俗。大家终夜不眠,以待天明,称曰“守岁”。在守岁中,还有一项重要内容,那就是在子夜时分“接灶君”。接灶完毕,家中主人亲自关上大门,在门上贴上“封门大吉”的红纸,象征年夜结束。待到拂晓鸡鸣时,换贴“开门大吉”红纸,家家户户赶紧燃放爆竹,宣告新的一年开始。
初一年俗
对于初一,大部分人最深的记忆应该是换上新衣出门去拜年,走亲访友。其实在当天,还有一项元日开笔的活动。古代读书人常在元旦(旧为正月初一)“开笔”,就是在红宣纸上写下“元日发笔,读书进益”之类的吉语,许下新一年的祝福和期望。
送穷 大年初六
春节期间,除夕之后可能最让人期待和重视的就是正月初五“接财神”,这一古老的年节风俗,已成为人们过年的最具人气的活动。上海人的接财神活动,在初四子夜就备好祭牲、糕果、香烛等物,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,虔诚恭敬财神。待到初五子时就打开大门和窗户,燃香、放爆竹、点烟花,向财神表示欢迎。但其实以前还有一个送穷的说法,关于“送穷”的日期,有几种说法:《岁时广记》引《岁时杂记》说,是在“人日”(正月初七)前一天,即正月初六。《图径》说:“池阳风俗,以正月二十九为穷九日。扫除屋室尘秽,投之水中,谓之送穷。”还有一说是在晦日,即正月的最后一天。三个送穷的日子虽各有异,但有一点共同,即都是安排在正月新春进行。
人日节 大年初七
正月初七是传统的人日节,又称人胜节,是因古代于此日戴“胜”于头之故。旧时,上海人也很看重人日节,青浦有谚语:“人日晴,人民安”,而松江、崇明一带也有谚语:“人日晴,人民宁”。
谷日 大年初八
上海人过了正月初七的“人日”,到了第二天初八就要过“谷日”。“谷日”这一天,大家供奉谷物,人们将这一天看作关系到谷物丰收与否的重要日子。
元宵年俗
扎花灯,猜灯谜,吃元宵,逛灯会是如今大家在元宵节常做的几件事情。但走三桥这个习俗还有多少人了解呢?民间有元宵节之夜,妇女走桥的习俗。在上海则称为“走三桥”。古时上海城内外,河道纵横,桥很多,因此“走三桥”并不难。上海妇女走三桥,特别讲究那桥的名称,最出名的三座桥是以前小东门的益庆桥、天官牌坊南的长生桥、邑庙东的如意桥,合起来就是“益庆、长生、如意”。
上海地处“东南之都会,江海之通津”的地理位置,移民的历史很悠久,上海在1843年开埠,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,五方杂处,百业交集,万民流动,无一不将家乡故里的生活风俗带入这座新生的城市,迅速地与本土文化交融起来,演绎出一种全新的文化,这便是海派年俗文化的历史渊源。展览中林林总总的老物件,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讲,在生活中已经渐行渐远,但是它们记录着曾经的精神追求与海派风情,能唤起我们岁月的回忆。
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什么意思
2.0t百公里油耗多少正常(2.0T发动机的平均油耗是多少?)
螨虫怎么消除最快方法(螨虫最怕这7招,建议照做)
insurance什么意思